中药发展的历史及其使用

中药发展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中为求生存逐渐创造了中医的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 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偏远地区如云、贵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 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 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 《伤寒论》载方112条,《金匮要略》载方262条,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条,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隋唐时期,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公元657年唐皇朝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 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 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条)和《千金翼方》(载方2571条)。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 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 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条,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药今天已广泛为民众使用,除作为医病用之外,常作食用及调补身体之用。在治病时,中药虽然偶可单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以君、臣、佐、使的配伍形式使用。所谓君药,是指治疗病征的主药,臣药用以配合加强君药疗效,佐药用于调和催化整个药方,使药用作减少或消除其他药不良作用。


中药药性有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之分。每种药都归一定的经络。故处方药物时,要根据特定情况辩证施治。中药常可有同病异治即如两个肺炎病人因辩证不同而处方不同,也有异病同治即一个肺炎病人和一个胃炎病人会因辩证相同而用同一处方。

 

中药虽属自然本草,但并非无危险。古语有”是药三分毒”之说,因此,如服药后,效果不好或更差,常提示你需要找一个中医师作准确辩证后才好继续施治,否则有可能使病情延误或恶化。

 

如对中药针灸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604-464-6523给我们查询。

中醫針灸的當代研究

探討草藥到針灸

醫學雜誌探討草藥到針灸等另類療法的有效性

雜誌的研究人員報告,大约10個美國人有4個使用替代療法,花費估計達212億美元。統計調查所包括精神治療,按摩,脊椎指壓治療,順勢療法和針灸等療法。

保健提示

Hand acupuncture points

一種發現及治療體內健康問題的簡昜方法

五千年前,中國人已經發現身體上的有些點(後稱為穴位),當身體疼痛或有疾病時,針刺、按壓或火灸這些穴位,其疼痛或疾病就會緩解。

中国針灸

 

高貴林港中医针灸诊所: :
2288-A Elgin Ave, Port Coquitlam, BC V3C 2B2
本拿比中医针灸诊所::
860 Duthie Ave, Burnaby, BC V5A 2P8

 

溫哥華,高贵林,本拿比舜慧中醫針灸診所电话 604 464 6523 (高貴林港诊所)
604 298 6523 (本拿比诊所)


溫哥華,高贵林,本拿比舜慧中醫針灸診所电邮 drzhu@china-acupuncture.net
drmai@china-acupuncture.net